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隔夜歐洲股市突然出現“閃崩”,包括瑞典斯德哥爾摩綜指短時間內急挫8%,泛歐Stoxx 600指數閃跌3%,其他國家股市也出現不同幅度的急跌。業內人士稱之為“閃崩”或交易員“胖手指”引發下跌。
隔夜歐洲股市突然出現“閃崩”,包括瑞典斯德哥爾摩綜指短時間內急挫8%,泛歐Stoxx 600指數閃跌3%,其他國家股市也出現不同幅度的急跌。業內人士稱之為“閃崩”或交易員“胖手指”引發下跌。
果不其然,花旗集團(Citi Group)表示,該公司倫敦交易部門交易員是這次歐洲股市閃崩的“幕後黑手”。在瑞典股市閃跌8%後,整個歐洲股市出現大跌。
“今天早上,我們的一位交易員在輸入交易指令時出現錯誤,在幾分鐘內,我們發現了錯誤並糾正了交易指令。”花旗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道。
據一位消息人士稱,花旗集團正就此事與監管機構和交易所進行溝通。
據悉,5分鐘內瑞典斯德哥爾摩指數的閃崩對法國、挪威、德國、意大利及波蘭等股市造成了嚴重損失,歐洲主要股指一度下跌3%,市場一度蒸發3000億歐元(約3150億美元)。
納斯達克斯德哥爾摩交易所的發言人David Augustsson在閃崩發生後表示,“短暫的急跌並不是其技術故障。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排除系統中的技術問題,其次是排除對我們系統以外的攻擊。現在這兩者都被我們排除了。”
他說,“我們非常清楚,市場出現這一舉動的原因是市場參與者進行了非常重大的交易。”
由於納斯達克交易所表示不會取消在北歐市場進行的任何交易,該錯誤可能會對花旗造成財務和聲譽上的損害。
什麼是“胖手指”?
胖手指(Fat Finger)又稱“烏龍指失誤”,是指由於人手在鍵盤上的操作錯誤,導致股票、期貨、外匯等金融市場大盤失控,引發急劇波動。通常是交易員輸錯買賣訂單量或合約量、或者弄錯價格等等,這常常造成數以億計的巨額虧損。
顯然,歐洲股市此次閃崩就是因為花旗倫敦交易部門交易員“胖手指”導致的。
胖手指是隨著電子技術在交易中的大量使用而產生的。在電子交易之前,錯誤的訂單常常在執行前就被取消,但是自動化系統容易導致胖手指錯誤在識別後無法取消。
電子交易再高效,人工的參與仍不可或缺。有時候,電子交易技術和自動匹配引擎的高效和智能和交易者的意願背道而馳。
盤點近年來“胖手指”交易失誤或閃崩事件
2019年1月,在日本金融市場休市的情況下,日元匯率意外劇烈波動,美元兌日元數分鐘內暴跌400餘點,最低觸及104.90,似有2016年10月7日“英鎊閃崩”之勢。另外,澳元兌日元更一度暴跌逾7%,創下近10年來新低。事後監管機構解釋稱日元的閃崩是套利交易倉位清算、流動性匱乏以及算法交易等綜合因素導致。
2016年10月,英鎊在亞洲早盤中閃崩,短短兩分鐘內跌幅達6.1%,狂瀉至1.18,後恢復1.24左右並刷新31年最低值,導致不少投資者爆倉出局。不少人認為,這是因胖手指引發系統賣出程序而導致的閃崩事件。
2015年7月,在沒有任何催化性消息的情況下,現貨黃金意外閃電崩跌,一度跳水5.5%,盤中擊穿1100美元關口,這也是當時現貨金價首次跌至五年最低點位,上一次金價跌穿1100美元是在2010年3月26日。
2012年8月, Knight Capital(騎士資本)集團因係統故障和人工操作失當幾近破產。Knight的操作人員忘記在一台服務器上更新程序,導致客戶訂單不斷重複提交訂單,45分鐘內報出了幾百萬個小交易單,其中超過400萬交易被成交,成交股數超過3.97億股。Knight當天虧損4.5億美元。最終這家美國領先的經紀商和做市商被Getco LLC收購,才避免了破產的命運。
2009年2月,瑞銀集團(UBS)鬧了一個大烏龍,一名交易員原本計劃買入220,000英鎊的日本遊戲公司Capcom公司債券,結果錯誤輸入220億英鎊。所幸該訂單是在非交易時間下的,因此UBS在開市前成功撤銷了訂單。
2005年12月,日本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ies)一位交易員本來想要以610,000日元賣出一家新上市公司JCom的1股股票,結果由於輸入錯誤,他以每股1日元賣出了610,000股股票。於是多賣出了599,999股股票,造成其公司270億日元(約人民幣13.7億元)的虧損。
2005年6月,一名富邦證券公司的經紀人在接受客戶交易委託時,將英文數字8000萬(eighty million)誤聽為80億(eight billion)。結果從11時33分至11時40分之間,台灣股市大盤指數從6284.82暴漲到6342.45點,百餘股票漲停。
2004年9月,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交易員將一筆總額為數千萬美元的股票買單錯誤輸入為數十億美元,結果羅素2000小型股指數開盤就上升2.8%,納斯達克指數也隨之上升。
2002年9月,歐洲期貨與期權交易所的一名經紀人打算在德國法蘭克福指數達到5180點的時候賣出一單期貨合同。但是,他把指令錯誤輸入為賣出5180單合同,這導致市場大跌。5小時後,交易所才宣布取消這多出來的5179筆交易。
2001年5月,美國雷曼兄弟證券公司倫敦分公司的一名交易員在接近收盤時忙中出錯,將一筆300萬英鎊的交易打成了3億英鎊,金額放大了100倍,結果英國金融時報指數瞬間暴跌120點,百家藍籌股的300億英鎊市值化為烏有。為了回購原本不該賣出的股票,雷曼兄弟公司損失了500萬-1000萬英鎊。
免責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做外匯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看監管,並且查詢監管是否是真實有效的。因為有些平台的監管可能是冒名或已經過期的監管等,所以做外匯之前,第一件事情就是自己要去認真查詢一下外匯公司的監管,查詢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進入所受監管機構的官網,然後在搜尋處輸入該公司的監管號碼,或是透過外匯天眼官網直接查詢。
在當今全球化的經濟背景下,外匯市場作為連接各國經濟的橋梁,其波動不僅影響著國際貿易、資本流動,也吸引著無數投資者投身於這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領域。外匯交易,即貨幣對的買賣,因其高流動性、24小時交易時間及潛在的高額回報,成為了眾多投資者眼中的「淘金之地」。然而,正如所有高收益投資一樣,外匯交易背後隱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本文將深入探討外匯交易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類型,並提出相應的防範策略,以期為投資者提供一份風險導航圖。
在外匯交易的複雜世界裡,經濟數字指標猶如指南針,為交易者指引著貨幣價值波動的方向。準確理解和把握這些指標,對於制定成功的交易策略至關重要。以下是對外匯交易中一些主要經濟數位指標的全面解析。
很多投資人常納悶:「為什麼同樣都是做趨勢,都是順勢交易,為啥別人總是盈利,而我卻老是虧呢?」因為有時我們看到各個時間週期的走勢是相反的,小週期中的趨勢有時在大週期中是調整;小週期中趨勢突破的失敗可能是大週期調整結束的進場點。